2026杭州国际光电博览会

时间:2026年4月26-28日
地点: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联系电话:李海菊 13161718173

距离开展

当前位置:主页 > 媒体中心 > 展会新闻 > >
展会新闻

硅光技术引领光模块行业突破 AI 算力需求瓶颈

来源:2026杭州国际光电博览会        发布时间:2025-07-22

硅光技术引领光模块行业突破 AI 算力需求瓶颈

全球 AI 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促使光模块行业格局发生改变,伴随 ChatGPT 等大模型对数据传输带宽需求呈指数级上升,数据中心内部及跨集群互联带宽加速朝着 800G/1.6T 迭代,2024 年全球高速数通光模块市场规模预计达 90 亿美元,同比增长超 40%,其中 AI 算力贡献了 60% 以上的增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硅光技术因其具备高集成度、低功耗以及与 CMOS 工艺的兼容性优势,成为适配 AI 数据中心的核心技术路径,预计 2026 年后将主导全球高速光模块市场。可川科技通过全链条技术布局构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其依靠晶圆级检测技术与自主化生产体系,达成从硅光芯片设计、晶圆检测到模块封装的全流程可控,目前已完成首条光模块产线建设,首批自研硅光芯片也已完成流片并进入测试阶段。鉴于当前行业普遍受限于分立的检测工艺与封装后抽检模式导致量产良率较低,可川科技通过前置晶圆级检测节点,在芯片制造阶段就完成缺陷筛查,将良率提升至 90% 以上,首条产线月产能达 4-5 万只,生产成本相较于行业平均水平降低 15%-20%。在技术路线方面,其 800G 硅光模块已完成验证并计划于 2025 年第四季度量产,同时前瞻性布局薄膜铌酸锂技术,以突破 3.2T 超高速模块的研发瓶颈,2024 年公司光模块业务研发投入达 2 亿元,重点攻关单波 200G 硅光调制器技术,通过封装材料创新与工艺重构,目标是将良率进一步提升至 95%-99%,其研发团队由 30 名资深专家组成,核心成员平均从业年限超 10 年,在硅光芯片设计、封装工艺开发及全参数测试环节经验丰富,有力支撑公司持续突破行业量产瓶颈。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万林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晓明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也取得重大突破,小面积(2)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达 27%,与商用硅电池相当,然而其长期运行稳定性尚未达到光伏产品要求,尤其是产业级钙钛矿模组的寿命远低于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这使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面临挑战。团队于 2024 年 7 月开发气相氟化技术,实现了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均匀稳定化,但针对更大尺寸如 30 cm×30 cm 产业级钙钛矿薄膜处理时,在工业产线中引入专用氟化反应器会显著增加生产成本,于是团队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户外实测中观察到钙钛矿模组在昼夜循环中的 “可逆衰减” 行为,即白天工作性能衰退,夜晚能恢复部分性能,经研究发现这与钙钛矿薄膜中碘离子的可逆 / 不可逆迁移行为相关。基于此,团队于 2025 年 5 月 30 日开发出 “气相辅助表面重构” 技术,该技术无需专用设备,仅通过气相沉积多齿配体就能实现钙钛矿表面结构的原位重构,隔离缺陷富集的表面单元,抑制离子不可逆迁移,经过该技术处理的太阳能电池,0.16 cm² 单元电池和 785 cm² 太阳能模组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分别为 25.3% 和 19.6%,光 / 暗循环加速老化测试结果显示,模组的预计 T80 寿命(效率下降至初始效率的 80% 所需时间)达到 2478 次循环(等效于 25℃环境下循环运行超 6.7 年),在高温高湿夏季将钙钛矿模组和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对比,产业级钙钛矿模组展现出与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当的稳定性,且因钙钛矿电池较低的温度系数,在高温条件下功率保持率更优,证实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为其规模化应用扫除了关键障碍。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我司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